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讲义)

2021-06-30 来源:布克知识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概论

阅读历史散文《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作者:张宏杰) 思考: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一、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1、世界背景

郑和航海发生于公元15 世纪,15 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航海时代,在这个时间段里,西欧与中国几乎同时开展了远洋航海运动。彼时的世界格局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天山—喜马拉雅山以东是大明王朝的天下;而从印度到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则都是穆斯林的世界,其中包括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伊朗的萨非帝国和强大的、囊括了小亚细亚、西亚、北非、巴尔干的奥斯曼帝国;此外,还有西方的基督教社会。

欧洲的海外探险最初只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它与东方的陆路交通由于帖木儿和奥斯曼帝国的阻挠而被迫中断。资源匮乏、贫穷闭塞、被动挨打又失去陆上生命线的西欧为了生存就必须要寻求一条新的出路———转向海洋,通过海路与东方进行贸易活动。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海上扩张的先行者。

1420 年,葡萄牙王子亨利派遣第一支探险队由欧洲大陆向南航行; 1487 年,迪亚斯绕过好望角; 1498 年,达·伽马航行至印度西海岸;

1511年,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占领马六甲,之后几年又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由此葡萄牙人完全操控了由欧洲大陆向南经好望角进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航线。西班牙人则采取一直向西航行的策略,控制了通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新大陆航线。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513年,巴尔沃亚发现穿越巴拿马海峡抵达太平洋的航线,此后,西班牙人就开始了殖民中美洲的进程;

1519-1522年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支持下实现环球航行,则进一步开拓了西欧人的视野。

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荷兰、英国、法国也相继展开了海上航行运动。需要明确的是,欧洲人的航海探险并非出于刺激好玩的目的,航海的行为也不仅仅限于发现新航线与新大陆,他们追求的是海外利益的最大化,殖民、贸易、获利,是其坚持不懈冒险远航的最大推动力,所以随着远航地理大发现而来的,就是殖民活动的迅猛发展。如

1

英、荷先后在1600 年、1602 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代替政府行使海外贸易、殖民、征服、治理和防卫的各种权力。葡萄牙则从事起贩卖黑奴活动,将从非洲俘获的黑人贩卖至美洲获利。后来,这一行为纷纷被英、法、西班牙等国效仿,最终形成了从非洲贩奴至美洲种植园,再从种植园购买棉花至欧洲加工,之后把加工好的纺织品行销至全世界的贸易金三角。近代西方人就这样通过控制海洋而征服了全世界,“近代是以西方人的海上侵略拉开序幕的,西方人以同样的机动性在世界的海洋上活动,并进而无阻碍地开始全球规模的活动”。 2、“郑和下西洋”内因

少帝自地道出也,踪迹甚秘,以故文皇帝遣胡滢托访张三丰为名,实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监郑和浮海,遍历诸国而终不得影响。则天位虽不终,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看到(皇太孙)朱允炆柔弱,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元璋去世前留下一个密封铁盒,嘱咐他遇到大难的时候打开。燕军攻入南京,形式危急,建文帝打开铁盒,其中有剃刀、度牒和一道旨“欲生,怀牒为僧,密地去。不然自尽。”历史上记载的胡滢的任务包括了解民意、监视太子还有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张三丰,因补修边幅被称为张邋遢,属神仙术士之流。在很多武侠小说中,张三丰都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

《明史》中将张三丰列入《方伎列传》中,《明史》中记载张三丰的一些“异行”如:

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纳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于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

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湘汉踪迹益奇幻。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燕王,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他“智勇有大略”,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1403年攻入南京夺得建文帝的皇位。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使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战争期间“中原无辜赤子,困于道,迫对输,民不聊生,日甚一日。”战争之后,“淮以北鞠为茂草。”田园荒芜,经济凋敝,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对此,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继续推行朱元璋的移民屯垦政策,特别是移民到北方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他还娠济水早灾民,减免租税。这些措施使生产得到较

2

快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大幅度增加。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他对明太祖的海禁政策有所放松。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日,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袛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黜诚来朝,皆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

这封是郑和带给“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的敕书,这封敕书表达了天子为天下共主,在天下共主的通知下,无论远近,无论种族,华夷无间,一视同仁,在天子的主持下,建立和谐共存的天下之需,天子对其他国家是没有索取的,在物质交换中实行“厚来薄来”。推行天朝礼制体系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使命,通过郑和下西洋,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明代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与周边的众多国家都建立和保持一种朝贡贸易关系,其延伸联系范围渊源超过了历代。

明太祖在位时严格限制外国政府和商人来中国贸易,断绝民间交易。明成祖把它改成发展民间交易,扩大官方贸易,这无疑给他带来很多好处。被誉为“明初盛事”的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明成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是明成祖一系列治国政策的组成部分。明成祖从侄子手中夺得王位巳被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视为不合礼的夺嫡篡位,因而遭到这部分人的反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一方面在国内镇压反对派,一面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加强海外联系以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所以在他即位的第三个月,就派人到安南、苏门答腊等国,宣布自己巳登基。永乐元年,又派人出使爪哇、满刺加(马六甲)、柯枝(印度),宣布他已“抵成祖训,廓清内难”,即夺嫡称帝的合法性。此外,其它使臣出访的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郑和、候显分别率领的使团。总之,巩固自己的地位,创造一个‘万国盛服”、’万国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成祖派人出使西洋的政治目的。当然,也还有他的经济目的,那就是通过庞大的出使船队发展海外贸易,把海上贸易垄断在自己手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明成祖做了多种准备,充分显示了这个封建帝王的领导和组织才能。首先是培养和训练翻译人员。他命令在最高学术机关开设“八馆”,负责训练通晓西天(印度)、回回(阿拉伯)、缅甸、蒙古、女真等八种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并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不少翻译人才被破格提拔、重用,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3

(二)郑和其人

为什么选郑和下西洋呢?

主要还是相中了他的才智和身体条件.除了这两点之外,郑和独特的身世与经历也是明成祖相中他的原因。身世的独特与经历的特殊与远航有什么联系呢?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太监。

——《明史》

郑和,出生于洪武八年(1375年),云南晋宁人,小名三保,祖上姓马,其祖赛典赤·瞻思丁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曾率军投附成吉思汗,屡立战功,后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治理云南政绩卓著,向为云南人民所景仰。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郑和祖上是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两代都曾到过麦加朝圣,被称为“哈只”(是一种尊号,按照伊斯兰教习惯,凡是到伊斯兰圣地朝拜过的信徒,都可以享有这个称号)。

元人著述中所谓的“西域”范围广大,元代西域人称色目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南人。元军先定西域,后下中原,所以西域人之从军者、被掳者、贸易者,接踵来到中原,大批的西域人来到中国,接触中华文化,受到感染,从文化上受到影响。瞻思丁(1211-1279),赛典赤·瞻思丁回回人,成吉思汗西征,瞻思丁率千骑归附,充宿卫,随从作战。忽必烈时升为燕京宣抚使、中书平章使。127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封咸阳王。瞻思丁在云南推崇儒学,提倡礼仪,婚姻行媒,种桑植麻,创建孔庙,对云南传播伊斯兰教和儒学都有重大建树。

朱元璋部将远征云南时,11岁的郑和被掠入军中,随军至北京,洪武十七年(1384)年,郑和在南京入宫,做了宦官,郑和被拨给燕王朱棣使用,成为朱棣身边亲近的人,朱棣当年镇守边塞,在巡边和征讨时,郑和都有可能伴随左右。“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其军事才能颇为朱棣赏识,赐姓郑,成为朱棣心腹。在挑选出使西洋的领导人选时,明成祖首先考虑的就是郑和。

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宏亮。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

——《古今识鉴》

朝廷为什么要用宦官担任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朱元璋一再申明对宦官的禁令,但是其限制也只是不允许宦官参与决策,所以洪武年间命宦官出使的事情也特别多,明朝宦官与外官属于两个系统,宦官是天子和亲王的

4

私臣,直属于皇帝,是皇帝的家人。选择宦官出使也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三)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郑和的远航舰队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队的规模也是空前的,由宝船、战船、座船、两船、水船构成。

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马欢《瀛涯胜览》

在明代,一尺相当于0.311米,宝船长138米,宽56米 1、物质文化的交流

郑和七下西洋,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每到一处,宣读皇帝诏书,向各国国王君主颁赐印绶、冠服、礼品,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自是蛮邦异域,前代所不宾者,亦皆奉表献诚,接踵中国。或躬率妻孥,梯航数万里,面谒阙庭。殊方珍异之宝,麒麟、狮、犀、天马、县神鹿、白象、火鸡诸奇畜,咸交廷实。天子顾而乐之,益泛海通使不绝。

——《明史稿·郑和传》

南亚国家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王赛弗丁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遣使贡献瑞兽麒麟。1415年,“麻林国贡麒麟”传为中非文化交流史上的煤炭,麻林国进献的长颈鹿在明廷中引起轰动,明成祖亲自到奉天门迎接护送的使臣。

就瓷器而言,郑和船队带去的瓷器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是根据《瀛涯胜览》等记载,当时中国的青瓷和青花瓷在东南亚很受欢迎,青花瓷也成为东南亚常见的日用器皿和珍贵礼品。

郑和下西洋,把中国发达的工业制造和生产技术带到了东南亚也将东南亚丰富的物产带回中国,特别是东南亚生产的香料(龙涎香、沉香、乳香、丁香、胡椒等),主要是因为中国并不产这些香料,在饮食方面,加入适当的香料,可以刺激食欲,还可以防腐作用,其次用来净化环境,驱除晦气;再者,宗教仪式和祭祀仪式中使用香料,可以增加宗教仪式的严肃感。胡椒的价格一降再降,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2、制度的交流

(四)影响

思考: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