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规定的答题纸范围内,答在本试卷上无
效。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惊 ( xiàn) ▲ ② (xiāo) ▲ 洒 ③(pin) ▲ 请 ④(yā) ▲ 雀无声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一切都那么的宁静与安祥。夜色在老树粼峋的枝丫上缠绵着,枝丫的剪影在月色里摇恍。我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不知道它还能沿伸多少。我多希望一直走下去,走到晨曦微露的明天。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8分) ① ▲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 ▲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 ▲ 。( ▲ 《赤壁》)
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 (苏轼《 ▲ 》) ⑤四面湖山归眼底, ▲ 。(湖南岳阳楼上的楹联) ⑥但愿人长久, ▲ 。 (苏轼《水调歌头》 4.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回答下列问题。(5分)
他始终穿着大人遗弃的旧衣服,上面一年四季全是洞,破布条条随风飘舞。他头戴一顶又大又破的帽子,半圈月牙形的帽檐耷拉下来。他只要有上装可穿,那上装准是差不多拖到脚跟,背部两侧的纽扣一直扣到臀部下面。裤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裤裆松松垮垮像条口袋似的,看上去空荡荡的。
①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汤姆的哪个朋友?除了他和汤姆,还有谁和他们一起去杰克逊岛当“海盗”?(2分)
②在岛上当海盗时,始终困扰他们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汤姆为了留住伙伴,用了哪些办法?(3分)
5.下面划线的句子中,有三处语病,请按要求进行修改。(3分)
①我的身体分为笔芯、笔帽和笔杆三部分。笔帽的上方有一小挂钩,那是我的手。②你可别见笑我这小小的“独臂,”有了它,我就能紧紧攀伏在主人的衣兜上,随主人到处工作。摘下笔帽就是笔杆,它与笔帽一样都是我的衣服,它们不但使我变得更加俊俏,而且还忠诚地保护着我的内部器官——笔芯。笔芯可分为油管和笔尖两部分。③油管是一根内径约二毫米左右的小塑料管,里面盛满了油墨。笔尖是一个直径比油管稍小的金属体,后端紧插进油管里,前端镶嵌着一个极小的圆珠。当主人拿我在纸上划动后,油墨就随小圆珠的滚动而滚出来,就写出了字。
(1)第 ▲ 句语意重复,应删掉 ▲
(2)第 ▲ 句有一个词语使用不恰当,应该将 ▲ 改成 ▲ 。 (3)第 ▲ 句语序不当,需调整为 ▲ 。
第二部分(36分)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6~9题(12分)。
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必细察其纹理 ▲ .. ③以丛草为林 ▲ ..▲
7.下面各项中,没有省略句子成分的是哪一项?(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B.徐喷以烟 C.使与台齐 所吞
8.作者幼时“时有物外之趣”是因为“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选文②。④段中,哪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
②项为之强 ▲ .④忽有庞.然大物
些语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细察”?(2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9题。
鸲鹆①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②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鸲鹆:qúyù,俗名“八哥”。②效:模仿,照样儿学。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但能效数声而止。 ②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阅读《社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0~12题。(8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一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竞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10.选文中,“我”所记挂的“八公公盐柴事件”具体指什么事情?强调“并没有听到„„纠葛”有什么用意?(3分)
11.因为得到“我”这样一个小孩子的肯定,“六一公公竞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对六一公公的“感激”和“得意”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
析。(2分)
12.选文末句写道:“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相同的豆,为什么在“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阅读下文字,完成13~16题。(16分)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3.没有秋虫的地方与秋虫集居之处的环境各有什么特点?(4分) 14.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秋虫的叫声的?(4分)
1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井底”、“铅色”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答:【 】【 】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C.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心如槁木好,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丝毫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
E.本文写到虫声引起秋士伤怀,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落叶引起秋士伤怀,两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感。
吴中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统一测试
初一语文试卷答题卷
____ ———————————
第一部分(共24分)
1.(4分)
① ② ③ ④ 2.(4分) 错 别 字 改 正 3. (8分)
① ② ③ ( ) ④ 《 》 ⑤ ⑥ 4.(5分)
①答: ②答: 5.(3分)
第二部分(共36分)
6. (4分) 7. ( 2分 )( )
8.(2分)①
②
9.(4分) 1、
2、
10.(3分) 答:
11.(2分)
12.(3分)
13. (4分) 14.(4分)
15.(4分)
16.(4分)[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40分)
作文。(40分)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目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初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惊羡 潇洒 聘请 鸦雀无声 2安详 嶙峋 晃 延伸 3略
4、哈克贝利 费恩 (1分) 乔 哈泼 (1分) 最大的问题:想回家。(1分) 汤姆对小伙伴说岛上曾经有海盗,并且埋下了宝藏,让大家去寻宝。说岛上是钓鱼游泳的好地方。激将法说想回家是像个吃奶的孩子。(说出2点2分)
5、约或左右删去一个;见笑 嘲笑 ;我的身体分为笔帽、笔杆和笔芯三部分
6、花纹 通“僵”,僵硬 把„„当作 庞大,很大的样子 7、A
8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正浓;定目细视;方出神等处(写出三处得2分) 9、只能模仿几声就停止了。
有蝉在庭院鸣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
10、指昨天晚上煮豆时用了八公公的盐和祡。1分 本以为八公公会因此生气骂人,结果没有听到,暗示了八公公没有计较,也是一个淳朴宽厚的人。
11、虽然我是个孩子,但在六一公公看来,我是大市镇来的,又是读书人,见过世面,所以得到我的夸奖,他非常感激和得意,表现他的善良淳朴。
12、因为我真正留恋的不是豆,而是平桥村热情善良聪明的小伙伴,是和小伙伴一起划船看戏吃都得快乐经历。是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我这样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嘈杂、喧闹、枯燥无味,令人窒息;轻柔、温暖、静谧、安闲。(各写出三点即可) 14.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声响、音量、节奏、神韵几方面突出秋虫鸣声的和谐丰富,寄托了作者对风清月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的真实生活的向往。(相应意思即可) 15.象征(或比喻)、对比(衬托)。“井底”“铅色”象征狭小局促单调无味的生活空间和淡漠死板灰暗阴沉的生活状态,对比衬托出有秋虫的地方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淡漠沉寂、枯燥无味生活的厌倦,对充满生机、真切丰富、自由和谐生活的憧憬。
16.B(“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有误)、E(“两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感”有误,两篇文章用意皆不在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