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分类土壤系统分类十四个土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3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3:40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按照土壤的特征与性质,共分为十四个土纲,它们分别是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与新成土。

有机土(Histosols) 的定义为土壤有机碳含量至少达到180 g/ kg 或者120g/ kg 加上粘粒含量的10%,这类土壤富含有机物质。

人为土(Anthrosols) 则包含水耕表层、肥熟表层、灌淤表层、堆垫表层等,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灰土(Spodosols) 在土表下10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具有独特的灰化特性。

火山灰土(Andosls) 在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超过60%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

铁铝土(Ferralosols) 在土表至150cm范围内,有铁铝层,铁铝土通常富含铁和铝。

变性土(Vertosols) 特点是土表至50cm范围内,粘粒含量大于30%,且在干燥时出现0.5cm以上的裂隙,以及在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

干旱土(Aridosols) 包括干旱表层,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粘化层或雏形层。

盐成土(Halosols) 则在土表至30cm或75cm范围内,有盐积层或碱积层。

潜育土(Gleyosols) 有土层厚度至少10cm,且具有潜育特征。

均腐土(Isohumosols) 具有暗沃表层,矿质土表下180cm或更浅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盐基饱和度≥50%。

富铁土(Ferrosols) 上界在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低活性富铁层。

淋溶土(Argosols) 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一土层厚度至少10cm,具有黏化层或黏磐。

雏形土(Cambosols) 包括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n值<0.7的土层;或粘粒含量<80g/ kg,并有有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滞水。

新成土(Primosols) 是指其他土壤类型中未归类的土壤。

综上所述,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对土壤的划分,旨在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为土壤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3:40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按照土壤的特征与性质,共分为十四个土纲,它们分别是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与新成土。

有机土(Histosols) 的定义为土壤有机碳含量至少达到180 g/ kg 或者120g/ kg 加上粘粒含量的10%,这类土壤富含有机物质。

人为土(Anthrosols) 则包含水耕表层、肥熟表层、灌淤表层、堆垫表层等,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灰土(Spodosols) 在土表下10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具有独特的灰化特性。

火山灰土(Andosls) 在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超过60%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

铁铝土(Ferralosols) 在土表至150cm范围内,有铁铝层,铁铝土通常富含铁和铝。

变性土(Vertosols) 特点是土表至50cm范围内,粘粒含量大于30%,且在干燥时出现0.5cm以上的裂隙,以及在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

干旱土(Aridosols) 包括干旱表层,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粘化层或雏形层。

盐成土(Halosols) 则在土表至30cm或75cm范围内,有盐积层或碱积层。

潜育土(Gleyosols) 有土层厚度至少10cm,且具有潜育特征。

均腐土(Isohumosols) 具有暗沃表层,矿质土表下180cm或更浅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盐基饱和度≥50%。

富铁土(Ferrosols) 上界在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低活性富铁层。

淋溶土(Argosols) 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一土层厚度至少10cm,具有黏化层或黏磐。

雏形土(Cambosols) 包括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n值<0.7的土层;或粘粒含量<80g/ kg,并有有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滞水。

新成土(Primosols) 是指其他土壤类型中未归类的土壤。

综上所述,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对土壤的划分,旨在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为土壤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